莱特湾海战中的哈尔西

发布时间:2023-08-18 22:37:16 来源: 哔哩哔哩

在一则讨论哈尔西在莱特湾决策的视频中,我发现了一条评论。这位评论者似乎知道很多东西,但就是不说。实际上,如果能深入阅读,的确能够理解这位评论者的观点,可惜这样的人实在太少,如果这位评论者不愿意说的话,也罢。


(资料图片)

一、威尔莫特实际上对哈尔西持批判态度

实际上,作为购买了《莱特湾海战:史上最大规模海战,最后的巨舰对决》(The Battle of Leyte Gulf: The Last Fleet Action, by H. P. Willmott)并认真阅读的人来说,必须要明确一点:H·P·威尔莫特的确对哈尔西的决策持批判态度。然而,这位视频创作者却避而不谈。

我在某乎上找到的两则书评,都提到了威尔莫特对哈尔西的批评。而后一位读者所站的高度显然要高一些,实际上,我个人认为威尔莫特尝试用一种比较现代的观点来看待这场规模庞大的海战。

/p/338947334

/p/141168738

二、笔者通过阅读原始档案得到的关键信息

我也已经根据我所得到的一手档案,写成了一篇三万多字的文章,并首发于战列舰论坛。

/

我阅读了第三舰队司令哈尔西关于莱特湾海战的报告,并认真阅读了附录内的相关电文内容,可以进一步印证威尔莫特的说法。在此将部分关键电文节选:

20点40分,“独立”号V81、V78两机通过通过TBS报告哈尔西和博根:敌军正离开布里亚斯岛(Burias)西海岸中央,就在吕宋南部以西、马斯巴特(Masbate)以北。同时“独立”号也通过TBS报告哈尔西和博根:V81、V78的进一步报告。敌军现在正经过布里亚斯岛和马斯巴特岛之间。

21点15分,哈尔西向金凯德发送241215号电:我在241124号电提到的部分敌舰队在当地时间20点30分被我军侦察机发现于布里亚斯岛和马斯巴特岛之间。

23点04分,“独立”号通过TBS向哈尔西报告:86V79在21点45分的最终报告。发现敌军航向西北。航速12节。位置在Bukal岛附近。

23点20分,“独立”号再次通过TBS向哈尔西报告:敌舰位置为12°45′N,123°22′E。

10月25日0点11分,“独立”号通过TBS向哈尔西报告:现对布里亚斯岛和蒂考岛(Ticao)之间的最后接触到的战列舰的航向进行详述,飞行员报告观测到敌舰列成纵队向偏东北航行,计划航向可能是东南或东北。编队拖着巨大的油污,一直延长到布里亚斯。一艘战列舰相信是大和级。

而根据第七舰队司令金凯德的报告,他对栗田舰队的最后认知仅仅停留在20点30分的时候,之后的情况他就没再记录。这印证了哈尔西在发送敌舰队在20点30分的位置之后就再也没有将栗田舰队情况发送给金凯德的事实。

三、为哈尔西辩解的三个角度的反驳

视频制作者主要从三个角度来为哈尔西辩解,但是我个人对此有一定反驳的理由。

(一)莱特湾海战中美军指挥结构的问题

1、威尔莫特指出:有些人确实不愿意替麦克阿瑟说话,但是海军历史学家将海军编队之间通讯之间通讯不畅的问题,归罪于一个陆军上将,似乎是一种诡辩,实在令人匪夷所思。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无法怪罪一个战区司令,说他麾下的某个部队和另一个战区的某个部队通信不畅。通信不畅的责任,显然应当由参谋长联席会议,或者更为确切地说,是欧内斯特·金承担。但似乎这位在执行层面负有不可推卸责任的欧内斯特·金,在战后尽可能地将忽视通信的责任推给金凯德。

2、实际上,在10月24日对金凯德有用的信息并不多,这反而跟指挥结构和通信问题没有什么关系而10月25日的电文交流才涉及到指挥结构及通信问题,然而此时哈尔西早已把第38特混舰队全体驶向北边,一切已无法改变。

3、威尔莫特指出:金凯德对哈尔西部署的误读完全与他的决策不相干。金凯德没有做出(让第38特混舰队全体北上的)决策的权力,因此他是否误解了哈尔西的战略意图,是无关紧要的事。金凯德对哈尔西命令的任何误读,都和哈尔西怎么部署部队毫无关系,而且他本人也不可能派遣任何舰队来应对穿过圣伯纳迪诺海峡的日舰。

(二)当时美军对战果的夸大问题

我们不妨看看哈尔西作战报告(编写与1944年11月13日)中所宣称的战果:

然而,在当日作战时,哈尔西向尼米兹和麦克阿瑟报告的确实另外一种境况:7点45分搜索飞机在民多洛岛(Mindoro)以南15海里发现4艘战列舰、8艘重巡洋舰、2艘轻巡洋舰和13艘驱逐舰……第特混大队报告马尼拉湾1艘重巡洋舰、1艘轻巡洋舰和1艘驱逐舰均受损……根据未完全的报告的战果。1艘大和级被轰炸和雷击,已经着火并艏倾。(1艘)金刚级被命中2枚炸弹并冒烟,显然遭重创。有炸弹命中剩余的1到2艘战列舰,有2条鱼雷命中1艘被轰炸的战列舰。1艘轻巡被雷击并侧翻。鱼雷命中2艘重巡洋舰,炸弹命中另一艘重巡洋舰。

威尔莫特认为:马后炮地来说,哈尔西的上述判断是对现实情况的错误解读。美军对日军战力的预估,是基于曾经和栗田舰队交过手的航空兵的言论得出的。不过撇开美军对此类言论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不谈,这种错误的评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哈尔西手下的航空兵军官的失职。就算栗田舰队的战力已经被削弱,可是其大体编制还算完整,我们很难假设栗田舰队就一定不会掉头杀向圣伯纳迪诺海峡。确实,栗田在穿过海峡之前,我们也无法找到他如此行事的动机,并且根据哈尔西之后的言论可知,他并不相信栗田舰队能够在大晚上只用几个小时就来到莱特湾。总体来讲,他认为金凯德的舰队是有能力击退一支“打了就跑的舰队”的。这些判断似乎让我们发现,哈尔西在自己的默许下,已经准备好让金凯德的舰队承受损失了。如果哈尔西能在海湾内摆好战斗阵型、守株待兔的话,金凯德舰队的损失是能够避免的。

(三)对集中与分兵的讨论

威尔莫特提出:哈尔西在10月24日下午发现小泽舰队后选择让第38特混舰队全体北上,拒绝派遣任何舰队来防守圣伯纳迪诺海峡。通常来讲他的这一做法可以从三个角度去解读:第一,在太平洋战争进行到这个阶段的时候,美国海军的主要目标大概是摧毁日军的航母编队。美军舰队的参谋在入夜后的晚些时候经过讨论得出结论,可能有三支不同的日军舰队正在有条不紊地航行,而根据他们的航速,美军估计这三支舰队将会在次日早晨会合。基于这样的解读,哈尔西将他眼中日军的“主力”航母编队作为打击目标也不足为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航母编队极有可能是日军的主力,将其摧毁便能粉碎日军的企图。第二,就是哈尔西提出的三个选择,分兵、集中在圣伯纳迪诺海峡以及全体北上。第三,斯普鲁恩斯在菲律宾海海战的决策遭到了谴责。当时他拒绝与日军接触,不仅远离充满威胁的塞班岛滩头阵地,对日军的航母也拒绝追击。大部分针对斯普鲁恩斯的批评,不是颠倒黑白就是过分夸大,但在战事进行到这个阶段的时候,哈尔西不可能对斯普鲁恩斯遭到谴责一事充耳不闻。最终,哈尔西自己认为的最佳选择就是集结所有的航母战斗群,动用全部力量向北航行,即便海峡无人值守。他做出该选择的依据是集中使用力量的战争法则。对他来说,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防止用兵分散,以避免被分离的舰队遭遇不可阻挡的失败。这是古今中外任何战争中高于一切,却又最为基本的法则。

笔者来反驳一下该视频制作者对哈尔西三个选择的分析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哈尔西是怎么认为的:

第一是进行分兵,留下第34特混舰队封锁圣伯纳迪诺海峡阻击栗田舰队,而航母则在轻型舰队掩护下北上攻击小泽舰队。对此,他认为小泽舰队实力强大到难以忽视,留下第34特混舰队阻击栗田,这也会让他的战列舰暴露在日军陆基航空兵打击之下。此外,他还认为分兵会分散力量且增加无谓的损伤。

第二是第三舰队的所有作战舰艇全部集中在圣伯纳迪诺海峡。不过,哈尔西同样反对这项部署,因为在他看来,毫发无损的小泽舰队将会为所欲为,且摧毁日军的航母将有益于美军的未来作战。

第三是第三舰队倾全力北上攻击小泽舰队,留下不设防的圣伯纳迪诺海峡。对此,哈尔西认为这么做保证了第三舰队攻击力量的完整,并且能对小泽舰队达到奇袭的效果并予以摧毁。尽管栗田舰队有可能继续突入并造成一定损伤,但其战斗力已被严重削弱,因此无力取得决战胜利。最后,哈尔西推测即使出现险情,第三舰队也能够及时班师南下阻击。他认为这种做法即使有可能让莱特岛出现暂时紧急的情况,对于菲律宾战役总体局势依然最为有效,他最终选择了第三种选择。

视频创作者对于分兵的否定,主要有三个角度:

一是没有了战列舰,如何对付小泽舰队的战列舰?在杜博斯的舰队追击落单的小泽舰队时,的确花了不少力气。如果缺少战列舰掩护的美军航母舰队直接面对日军战列舰,后果的确不堪设想。不过,要指出,小泽舰队里的战列舰是经过航空改装的航空战列舰“伊势”号和“日向”号。尼米兹认为:只要进入射程范围内,除了我军战列舰,这些航空战列舰将会是我军非常难以应对的目标。不过,威尔莫特对此认为:很难相信尼米兹真的认为所有六艘战列舰都需要用来对抗“日向”号和“伊势”号。威尔莫特对于美军的追击,还认为:在10月25日中午和下午早些时候集中战列舰部队是否可以彻底击垮小泽部队,这是很值得怀疑的。此外,很难相信一支完全集中的部队,包括不在第特混大队序列中的4艘战列舰,能够在傍晚时分,于“初月”号沉没处追上小泽的残余部队。

二是没有了航母及其战斗机护卫,战列舰如何对日军空袭进行防御?视频创作者对于防空体系及战斗机的分析是正确的。然而,博根在口述历史中,有一套自己的分兵做法:李中将的战列舰部队与第特混大队协同作战,第和特混大队北上解决小泽舰队。而威利斯·李则认为,部署在海峡附近的打击舰队必须得到数艘轻型航母的支援。可以说哈尔西的属下的确对战列舰如何应对日军空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三是日军的“超距离战法”。笔者认为,虽然日军航母的确有可能使用“超距离战法”,但这支战术的效果,需要打上一个问号。撇开美军舰队的实力不说,如果要实现超距离战法,航母编队需要较强大的飞行人员和性能优异的飞机。然而到了1944年6月,日军舰载机的性能已经明显落后于美军舰载机,且日军精英飞行人员此时几乎消耗殆尽,而此时新进的飞行人员缺乏针对性训练和实战经验,素质远远跟不上战事需要,就更别谈日军飞行人员的素质比得上美军的了。更何况美军航母舰队的实力早已比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时要更为强大。在航母数量上,在美国强大的生产力下,美军已有多艘舰队航母和轻型航母;在技术层面上,随着战斗信息中心(combat information center,CIC)的应用和改进,美军航母编队的战斗空中巡逻效率日益提高;更别说先前提到的舰载机性能和飞行人员素质了。结果在这么多因素的叠加下,美军在菲律宾海海战中并没有遭到很大损失,可以说日军的“超距离战法”虽然值得警惕,但远不如水面打击舰队或者陆基航空部队的威胁。

哈尔西舰队的职能到底是什么?

当哈尔西将航母编队部署到菲律宾附近海域,并对莱特岛的登陆行动进行直接支援的时候,他向麦克阿瑟发送了这样一则消息,这则消息证明了哈尔西可以任意控制通信的时机:“当南中国海突然成为一个战略要地的时候,我们需要知道对护卫得当的油轮和主战舰艇来讲,到底哪一条安全的航线能让舰船最早穿越苏里高海峡和民都洛海峡。”10月21日,尼米兹立即提醒哈尔西,他的任务目标是“掩护和支援隶属西南太平洋战区的部队”,如果没有他本人的直接命令,哈尔西的舰队不得进入中菲律宾海域(原文为通过苏里高海峡和圣伯纳迪诺海峡)作战。史籍中记载了这样一个误解,人们认为哈尔西似乎是想让美军舰队进入圣伯纳迪诺海峡,但事实却并非如此。苏里高海峡是金凯德负责的作战区域,但圣伯纳迪诺海峡不由前者掌管。哈尔西希望得到关于苏里高海峡的情报,但是他并未提到划分吕宋岛和萨马岛之间的水域,而尼米兹的回复中特别提供了两处地点的信息。问题就出在哈尔西易变的性格上。10月21日,哈尔西认为他最重要的使命,是携美军舰艇穿越米沙鄢群岛、苏里高海峡、保和岛和苏禄海,进而将舰队部署在马尼拉湾的外围,消灭可能出现在那里的任何日军部队。于是,到了10月24日,当哈尔西得知有一支日军舰队出现在锡布延海的时候,他认为派一支舰队防守圣伯纳迪诺海峡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情。让舰队同时覆盖两个地点,显然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哈尔西航母舰队的主要功能到底是什么?在哈尔西向尼米兹的汇报当中,通过他自己的洞察,指出:“在日军水面舰艇编队和舰载航空兵部队能够协同作战之前,将舰队放在圣伯纳迪诺海峡守株待兔,是一件幼稚的行为,所以我把三个航母特混大队在夜间集中并向北航行以在次日早上奇袭日军航母编队。”有人对“幼稚”这个词感到好奇,似乎当时哈尔西的心情非常不好,但是局势并不是非黑即白。在战后的分析中,正是这个问题,加上人们有意混淆问题的真相,才使历史中的这一篇章显得复杂至极。因误解和通信问题而产生的各方争论中,最为关键的并不是指挥问题,而是舰队应当扮演的角色。

以尼米兹的电文回复来看,很明显,哈尔西舰队所扮演的角色,就是要“掩护和支援隶属西南太平洋战区的部队,帮助他们夺取中菲律宾地区”。哈尔西声称,他的舰队是严格依照他命令中的详细规定行事的。他认为舰队的任务“是摧毁正在威胁或位于菲律宾境内的日军海空力量”。更重要的是,他认为“如果摧毁敌舰主力的机会已经来到,或者美方能够创造这样的机会,那么打击任务将会成为舰队的主要任务”。正是因为6月美日双方展开了菲律宾海海战,哈尔西才会把这样的条文编入自己的命令之中,并且免除了自己的责任。哈尔西在其自传中写道:“保护第七舰队的安全并不是我的本职工作。我的职责是进攻,携第三舰队执行打击任务。”哈尔西的说法与事实相悖,他的航母编队任务不是进攻。如果是,那也得等支援舰队和两栖部队真正肃清了威胁后再进行。如果确实有日舰意图打击正在莱特岛附近海域的美军支援舰队和两栖部队,那么将这些日舰摧毁便是保护上述舰队的最好方式,但执行起来却存在两大问题:第一,哈尔西命令中的附加条文表明,他并没有取消掩护其他舰队的命令。命令里也没将摧毁敌舰的任务当作舰队的唯一使命,或是将摧毁敌舰作为主要目标而将其他任务作为次要目标或第三等目标。哈尔西并未得到可以顺道放弃滩头部队的批准。第二,10月24日,美军的快速航母编队已经将所有的注意力转向通过锡布延海的日军舰队,哈尔西在当天下午和晚上放弃了继续打击这些日舰的念头。但同时基于对未来的考虑,他也放弃了对萨马岛附近美军部队的直接支援。

哈尔西曾在他的自传中宣称“想知道金凯德是怎样让斯普拉格(的护航航母)被日军逮到”的,为什么斯普拉格(即第特混中队)的搜索飞机没有给予警告”。换言之,哈尔西认为金凯德和斯普拉格并未充分履行自己的舰队应执行的任务。要理解哈尔西的做法,我们不妨来引入一些现代军事概念。在军事行动中,各作战部队都有各自的“责任区域”,这是他们展开行动的地方;同时,他们也有各自的“关心区域”,位于侧翼,与友军相邻。哈尔西关于搜索飞机没有提供预警的观点,带来了明显的暗示:金凯德和斯普拉格对各自的“关心区域”缺乏关注。这种观点是无法回避的,搜索的规模完全不合适,过程被诸多问题困扰,尽管有充分的预防措施,可是既没有启动也没有实施。虽然“责任区域”和“关心区域”的概念主要来自军事而非航海,但考虑到事件的性质,这么套用也没什么不妥。事实上,圣伯纳迪诺海峡肯定不是金凯德的“责任区域”。

从尼米兹的部署要求来看,第三舰队的职能必须要先保证隶属西南太平洋战区的部队的安全;哈尔西却认为让舰队全体北上追击敌军航母而把圣伯纳迪诺海峡空出来,是保护了第七舰队免遭来自航母的攻击;然而,哈尔西的做法却让第七舰队面临着被敌军水面打击舰队攻击的风险。这从来不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的问题,因为小泽的舰队距离第七舰队更远,而栗田舰队则距离更近,这更应该是一个轻重缓急的问题。从现代军事概念来看,金凯德的第七舰队并不在圣伯纳迪诺海峡,距离圣伯纳迪诺海峡也有一段距离,相比于距离圣伯纳迪诺海峡更近的哈尔西而言,圣伯纳迪诺海峡更不可能金凯德的“责任区域”。

有人说小泽部队“严重威胁”美军航母以及“整个太平洋战略”。这样的看法似乎夸大了小泽的威胁,因为在任何情况下,由4艘航空母舰组成的机动部队在整个太平洋战略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实际上,这一点从日本海军取得的胜利的规模上(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就能看得出来,日本人无论做什么都无法阻挡美国人进军西太平洋地区的进程。哈尔西在1947年出版的自传中说:“保护第七舰队的安全并不是我的本职工作。我的职责是进攻,携第三舰队执行打击任务。我们在匆忙截击一支不仅仅严重威胁我和金凯德,甚至是严重威胁整个太平洋战略的部队。”然而,实际上很难看出小泽部队能对第七舰队构成什么威胁,哈尔西也很难推卸他的防御责任。

四、对哈尔西的总结

现实情况是,哈尔西即使知道日军极有可能在当天夜间穿过圣伯纳迪诺海峡,仍然把海峡空了出来。同时,他也没有告诉金凯德敌军的动向和自己的打算。与哈尔西所谓的从容回绝相比,美军的指挥问题、第三舰队和第七舰队之间的通讯问题、金凯德的疏忽和他所犯下的过错,都显得无关紧要。我们从两个方面都能得出一个相同的结论,那就是哈尔西本该履行自己的职责:掩护两栖舰队、运输舰队和支援舰队,使其免遭日方的打击,以及警告金凯德栗田舰队的动向。哈尔西隐瞒重要的情报才是罪魁祸首,金凯德方面的通讯不畅与事件的结果毫不相干。

五、美军在莱特湾海战中的失误

虽然前文一直在讨论哈尔西在莱特湾海战中决策的失误,然而,任何研究莱特湾海战的人都应该了解,有多个因素与这场战役有关。讨论哈尔西的决策的时候,有两点的重要性不容小觑:第一就是战争基于现实需要,而不是基于主观愿望。对于日军来说,他们在间战期都在训练舰炮打击,结果莱特湾海战两次类似行动中,日军都战败了;而对美军来说,在如此明显的优势下,萨马岛海战既没有被预估,也不符合他们的诉求。第二是作战中永远存在未知,没有任何国家和任何军队能够百分之百读懂对手的意图,国家、军队和个人都不具备全知的洞察力,也无法为必然的胜利做担保。美军虽然在侦察方面有巨大优势,但他们在1944年10月24日下午才完全侦测到日军的全部部队,这也意味着美军在战斗的最后一个才完全搞清楚日军在北、中和南三个方向各有哪些日军舰队,并得以判断日军的行动意图。

美军在莱特湾海战中暴露出一个极为显著的问题,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战场解读能力,并且代表了美军侦察部队可悲的失败。这个问题有三个具体的表现:第一,10月20日,当栗田舰队到达文莱时,美军发现了它们,并将这一发现电告总部,结果美军并未重视,并未派出额外的侦察机。美军在10月23日发现了栗田舰队,在23日和24日栗田舰队也因而遭到打击而蒙受重大损失,这两三天或许无关大局。然而实际上,这一侦察的延误,很可能对哈尔西在10月23日把4艘舰队航母和2艘轻型航母后撤的决策造成了影响。第二,“鲷鱼”号(SS-321)、“牛鼻鲼”号(SS-252)和“隐棘鳚”号(SS-396)三艘潜艇组成的巡逻队在小泽舰队10月20日出港的时候放弃了丰后水道的侦察任务。10月16日22点10分,“鲷鱼”号(SS-321)宣称对一艘敌重巡洋舰发射了6条鱼雷,并于22点12分观测到敌舰被命中一条鱼雷,并判定该重巡洋舰受损。根据日方报告,被击伤的应为“凉月”号驱逐舰。10月18日,该潜艇艇长向太平洋舰队潜艇部队司令洛克伍德(Charles A. Lockwood)中将请示在发现机动部队后可否直接攻击,并得到上司的同意。随后,“鲷鱼”号(SS-321)和“隐棘鳚”号(SS-396)前往丰后水道出口的西侧设伏,“牛鼻鲼”号(SS-252)则前往东侧巡逻。不过,洛克伍德却担心日军舰队从纪伊水道出发。他认为10月16日的伏击已经打草惊蛇,对方可能已判断美军潜艇在丰后水道设伏并可能尝试经纪伊水道出航以避开美军潜艇。基于上述考虑,洛克伍德决定将“牛鼻鲼”号调往纪伊水道附近。另外,本应执行侦察任务的潜艇,却转而进攻日本商船。最终由于美军的错误判断和频繁调动,任务性质的转变使得丰后水道的东侧无人值守,这便导致小泽舰队侥幸逃脱了美军潜艇的侦测并毫无顾虑的前往南方,以实现自我牺牲。第三,“镖鲈”号(SS-227)和“鲦鱼”号(SS-247)本该监视巴拉巴克海峡,但它们却以放弃自己的主要任务为代价,前去打击栗田舰队,从而让西村舰队大摇大摆地进入了巴拉巴克海峡。不过这并无大碍,西村舰队在次日穿越苏禄海的时候,就被美军的陆基飞机发现了。不过真正违背常理的是美军并未派遣任何一艘潜艇前往圣伯纳迪诺海峡。当然了,美军意图使用航母来夺取这片水域的控制权,这也就意味着潜艇的重心将放在西面,之所以没有在这片水域部署潜艇肯定是事出有因。尽管如此,海峡中潜艇的集体缺席还是有些奇怪。更为奇怪的是,就在当年6月的菲律宾海海战期间,美军在塔威塔威的航道出口部署了11艘潜艇,在小笠原群岛和日本本土附近海域部署了17艘潜艇,在菲律宾群岛和西加罗林群岛部署了15艘潜艇;而这次,美军只部署了17艘潜艇用于侦察。

六、最后的话

哈尔西在莱特湾的决策实际上跟金凯德做了什么没有任何关系——尤其是哈尔西比金凯德更加清楚栗田舰队的动向。实际上在当时的环境下,哈尔西能做出独立于金凯德的决策,前者几乎可以让自己的航母特混舰队在西太平洋横冲直撞;然而金凯德却需要在针对即将来犯的日军舰队对第七舰队进行具体部署时考虑哈尔西舰队的具体位置。考虑到两者相对独立的关系,这种现象似乎非常荒谬。笔者认为威尔莫特引入的“责任区域”和“关心区域”的现代军事概念用在当时的情景下是比较合适的——在一场规模庞大、覆盖海域面积极广的海战中,每支独立的舰队,都应该划分自己的“责任区域”。哈尔西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高级军官,却似乎对偏现代的军事理念了解不深。相比较于在同一场作战中的米切尔、李、博根、戴维森等下属,哈尔西更显得“迂腐而落后”,这有点让人匪夷所思。莱特湾海战,可能就是美国海军在管理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吧。

标签:

Copyright   2015-2022 每日创新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2022016517号-15   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